評價

矽品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製程工程師

公司/團隊文化
grayThumbyellowThumb
grayThumbyellowThumb
grayThumbyellowThumb
grayThumbyellowThumb
grayThumbyellowThumb

1. 表象 vs. 實質 表象重於實質:公司重視「看得見的忙碌」而不是「看不見的穩定」。 救火文化:異常多的部門因為「看起來很忙」容易獲得資源;穩定的部門反而被掏空人力。 短期主義:缺乏長遠規劃,只追求立即交代得出的數據或報告。 2. 管理方式 以主管意志為主:驗證過程與數據往往被忽略,最後還是依照主管的直覺或偏好決策。 責任轉移:異常發生後,基層工程師常被質疑「為什麼沒有先想到」,而不是檢討制度缺陷。 KPI 驅動:決策偏向討好客戶、迎合考核數字,而不是從製程或品質的根因去改善。 3. 資源分配 穩定部門被犧牲:常以「你們很穩定,不需要那麼多人」為理由抽調人力。 專業價值被低估:如 SPC、FDC 等需要專業分析的工作,沒有專職人員,被當作「兼差」任務。 不可見工時:資料分析、系統維護等工作不容易量化,導致高層誤認為「不用多少人力」。 4. 品質文化 口號化:品質意識停留在口號,實務上更傾向於「報告如何交代」而不是「製程如何改善」。 避免衝突:常透過「變造數據/故事」讓報告好看,而不是正面處理根因。 學習阻力:工程師的驗證與學習過程很寶貴,但缺乏組織層面的尊重與利用。 5. 員工心態 挫折感:專業經驗與數據常被忽視,導致員工覺得「努力被貶低」。 自我學習導向:雖然制度缺陷,但工程師透過驗證與整理仍能增進個人能力。 期待與失望:員工仍希望高層能「良心發現」,但長期看不到實質改變,容易產生倦怠。 6. 總體觀察 公司文化呈現出 「治標不治本」+「短期應付」+「重視表象」 的特徵。 這樣的模式在短期內可能撐得下去,但長期來看會: 消耗基層士氣 輕視品質風險 專業無法沉澱成組織資產

獲得的成長
grayThumbyellowThumb
grayThumbyellowThumb
grayThumbyellowThumb
grayThumbyellowThumb
grayThumbyellowThumb

總結 : 被迫鍛鍊出專業硬實力(數據/製程) + 軟實力(溝通/韌性/觀察文化)。 1. 技術與專業能力 數據驗證能力提升:在大量不合理的要求下,被迫設計 DOE、驗證參數、評估機台辨識能力,讓自己對統計方法、SPC應用、機台特性更熟悉。 跨領域學習:不只侷限於製程,還需要理解設備、演算法限制、材料差異,形成跨單位的整合視野。 問題本質思考:為了反駁不合理目標,你必須追溯根因,訓練了邏輯與嚴謹度。 2. 溝通與表達 報告能力:即便不被尊重,你仍累積了如何把複雜驗證過程壓縮成主管能接受的格式。 立場拿捏:學會了在「講真話」與「應付需求」之間找到平衡,避免直接衝突卻能守住底線。 觀察文化差異:逐漸能分辨「老闆想聽什麼」與「製程真正需要什麼」,這對未來在不同公司環境中生存會很有幫助。 3. 心態與定位 專業自信:透過多次驗證,你已經很清楚知道「什麼是可行、什麼是根本辦不到」,在專業上更有底氣。 獨立思考:因為不能完全依賴主管指示,你必須自己判斷並決定哪些是合理的方向。 抗壓性:面對長期的不合理要求與文化,你依然能找到價值(學習、驗證),顯示你在逆境中的韌性。 4. 長期價值 累積隱性資產:雖然公司未必看重,但你所做的驗證紀錄與經驗,未來換到另一個團隊或公司,都能立刻展現差異化。 洞察組織文化:你已經清楚看到「數據 vs. 文化」的落差,未來在挑選職場或帶團隊時,可以少走很多彎路。 成長方向更明確:這些經歷幫助你釐清:自己想要的不是「照單全收」的環境,而是能真正尊重專業、以數據驅動決策的團隊文化。
矽品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薪水看更多>>
製程工程師的薪水分佈看更多>>

詳細給推

感謝大大無私分享

蒸的很蚌

真的非常謝謝你的分享!

很實用!

台灣的職場因為有你變得更好!

給我們回饋